导读:上一次,这家名为“周三也休”的公司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因为老板朱天赐打出了轰动的招牌:国内首家探索“上四休三”的公司。这一回引起话题度,则是因为老板实行该制度一个月后的反馈:不建议新公司模仿,个别员工的自律问题在“上四休三”后暴露出来,有个别员工选择去“混”。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对抗没有意义。我作出让步的体现,就是给年轻人们他们想要的:合理的薪资和奖金制度、标准的社保和人文关怀,以及他们最想得到的休假,这三点我通通给他们了,最后的结果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我已经做出了所有的努力。
理想的实验,未知的结果
做出这些努力之后,我一开始的预期非常乐观。
我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写:希望明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外宣告,员工们以及可以做到“上三休四”了,这说明我们就已经成功了。我的期待是,在这样鼓励灵感和创造的环境里,员工们可以给我更优质的内容、更多的创意,跑出用户们感兴趣的东西。
在5月初的时候,我对这个目标的实行可以说是“坚信不疑”。后来,我发现大家对这个公司的期待越来越高,突然就有了一些压力,我很想告诉大家,在这个模式下,年轻人们真的会更主动地去工作,休假不仅对企业没有造成影响,反而能帮助企业更好,如果能做到这件事,就真的非常伟大。
但摸索一个月之后的今天,我的信心大概减少了20%,还剩下八成把握了。
我逐渐失去信心的原因,就是成为大家关注的公司之后,极个别员工可能理解错了我们的本质——TA想来上班,是以为这里真的就是个可以每天打卡上班、摸鱼休息的公司,他们在投简历、面试的时候非常积极,但入职之后,就完全控制不了了。而他们给出策划、创意方案的时候,我发现内容质量很差,让他们去学习,也完全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对于这种情况,我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跟他去聊,告诉他们这不符合基本工作要求。但谈过之后,发现还是没有任何反馈,我也只能忍,忍到符合劳动法的时候,就会劝退他们。
这些时候,我会非常失望,也这让我意识到,人的惰性、能力问题,是很说不准的,甚至跟一个人的悟性有关,它需要慢慢去检验,也许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套工作模式。
当然,比较好的转变是有的。比如一个跟着我第二次创业的老员工,在我第一次创业期间,他表现得不是很好——刚认识的时候很有激情,面试的时候也是,但到了第二个月,就开会不说话、放假找不到人。但实行比较自由的这套工作方式之后,我发现他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会主动学习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公司有什么团建活动也会积极配合,整个人每天都觉得工作是快乐的。
但这些转变,到底能不能真的提高工作质量呢?我还不知道,这位老员工的工资有没有提升,我也不知道,第一个月的工资还在核算。
上一篇:王鹤棣泰国录制去了20多个站姐 一条街的泰妃都在看王鹤棣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