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孩难求”的幼儿园将何去何从? 低生育直接威胁到幼儿园的生死存亡 根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 14万人;按照出生人口变动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幼儿全部入园,总在园人数也不会超过4500万人,学前教育会比预期更早迎来供需逆转的拐点。
把握人口动态的客观规律
我国需要警惕新的人口负增长规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学前教育资源的存量宜消化转化,以顺应少子化、婴儿退潮的趋势;增量则须合理适当,要结合结构和区情的变化。
“存量宜消化转化”,即对一些生源不足的幼儿园,预设两三年“观察期”,政府给予补贴帮扶其度过困难期,过观察期后再做生死去留的抉择。
对预判再无生源、办不下去的幼儿教育机构,关停并转化以及时止损。譬如,幼儿园可以向下延伸,探索托育托幼一体化服务,转型为学龄前婴幼儿的托育托幼机构或者托老育幼并存的机构,这不失为一个思路和出路。
“增量须合理适当”,是指“当建则建,宜建则建”。
譬如,在人口快速城镇化、都市化的过程中,就要顺应人口集中化、定居化的变化规律。一般新社区的崛起需要配套设施的跟进,因此建设一些成本低、风险小的小型公建公办或者公建民营的普惠性幼儿园或许是上策。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以来,入园难呼声一度甚嚣尘上,各地政府就大力兴办普惠性幼儿园,现在却因少子化效应初显而面临首轮关停潮,也许过两年又开始入园难了,这种变化起落也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着眼于区域的话,人们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结构性失衡不匹配的变化。
然而,我们必须做供给收敛和布局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面对人口负增长的系统性挑战,有前瞻性思路和超前规划,紧紧把握住人口动态变化无穷的客观规律,尽量减少这种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