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孩难求”的幼儿园将何去何从? 低生育直接威胁到幼儿园的生死存亡 根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 14万人;按照出生人口变动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幼儿全部入园,总在园人数也不会超过4500万人,学前教育会比预期更早迎来供需逆转的拐点。
根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14万人;按照出生人口变动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幼儿全部入园,总在园人数也不会超过4500万人,学前教育会比预期更早迎来供需逆转的拐点。
低生育—少子化,犹如“釜底抽薪”,直接威胁到幼儿园的生死存亡。
新生儿的减少,最先冲击的就是作为“上游产业”存在的学前教育,“下游产业”包括了随着生命历程展开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体系,同样面临着不同层级教育需求萎缩的问题,一些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也早晚会面临招生难“难于上青天”的困局。
▲北京托班试点金融街惠泽幼儿园(鼓楼园),老师带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一孩难求”和“一园难求”
首轮幼儿园关停潮背后的逻辑是,持续的低生育率—少子化—3-6岁幼儿学前教育需求萎缩。幼儿园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幼儿人口支撑的话,终究会因为“规模不经济”(收益不达标)而及时止损、关门大吉。
从“一园难求”到“一孩难求”,供需不平衡的逆转是因为少子化效应,学前教育的需求萎缩继而引发幼儿园之间“抢生源”为核心的生存竞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幼儿人口缩减可以预判,学前教育市场已经从“园方市场”(上幼儿园难)转向“生方市场”(招生难)。目前学前教育存量过剩,这是首轮关停潮发出的信号,不宜再继续在总量上做文章。
无疑,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构成的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对和破解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