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赵辰雷娱乐网>奇闻异事 >   正文

这次轮到云南菜“出圈”了? 以具体独特的食材打开市场

导读:  云南菌子正在成为这个夏天的美食顶流。  在抖音,野生菌的话题已经收获了上百亿次播放,被云南人嫌弃的一窝菌总要来云南吃一顿野生菌...

  而如果让全云南人投票选百菌之王,则非鸡㙡莫属。作家阿城曾在《思乡与蛋白酶》一文中对鸡枞菌不吝赞美:“说到‘鲜’,食遍全世界,我觉得最鲜的还是中国云南的鸡枞菌。用这种菌做汤,其实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

  从前在云南所有的野生菌里,鸡㙡以种类多、产区广、产量大深得大众喜爱。云南人也把自己认为出类拔萃的人物用鸡㙡来比喻。比如书画家钱南园、音乐家聂耳、数学家熊庆来、艺术家张晓刚等,在本地人眼里,这些人都属于“鸡㙡”。

  至于如今市面上广受推崇的松茸、松露等,落在本地人眼中多少有些不理解。松茸被本地人称为“臭鸡枞”,还疑惑“为什么自己看不上的‘臭鸡枞’,变成了出口创汇的香饽饽?”至于松露,在云南则是一度被用来泡酒的块菌,直到近二三十年聂荣庆才知道,这是云南最国际化、最“高大上”的食材。

  2

  菌子之于云南,犹如辣椒之于四川,它不仅是食物,更是历史文化的精神图腾。

  “我们住在南方以南的云下/那里有无数/难得一见的蘑菇/个个超凡脱俗/生生不息”。昆明诗人于坚写下的这首诗,是一个云南本地人对菌类最原始的热爱。

在他们看来,“只有野生的、无法人工种植的蘑菇才有资格称之为菌”,这让它自带一种超脱于消费主义,无法被管理的自由。

这次轮到云南菜“出圈”了? 以具体独特的食材打开市场

  市民购买野生菌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云南人还将菌子带入日常的俗语,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是,当一个人与常人思维不同,把事情办砸了,人们会幽默地说:“他怕是着菌闹着了。”

  而当一些人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决策一件事情或者执行一个项目,并取得卓然成就,其他人也会这样评价:“他怕是菌吃多了。”仿佛思维两个极端的指标,都跟吃菌有关。

  与泥土、大地、人情、回忆连接在一起,菌子逐渐成为云南精神载体的一部分。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曾说,“我在昆明住过七年,离开已四十年,不忘昆明的菌子。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