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医学生培养了八年 为何还不会看病? 如今医学毕业生想进入大医院很难 “如今医学毕业生想进入大医院很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去年他所在的神经内科,接到了七八十份简历,但最终只有一个招收名额。李洲所在的医院在当地属于大型
国内部分高校也在不断探索与美国类似的“4+4”学制。上海交大医学院早在2002年,开启了“4+4”培养临床医学博士模式,迄今为止,已连续招生20年。2018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实施“4+4”学制改革,同年,试点班开始招生。但前述两所医学院“4+4”模式的招生人数一直不多。2023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分别招生25名、18名。
在高磊看来,国内医学学位的复杂性反映在对医学生和医生的要求模糊,过度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反而对于医生治病救人的本质有所忽视。中国在医生培养方面设置了太多学位制,打乱了自己的培养系统。
上世纪90年代,葛均波曾在德国学习、工作长达10年。1990年,他从上海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被公派至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5年,他开始担任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葛均波认为,自己走了很多弯路。在他看来,应合理缩短医生的培养时间,让其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各亚学科知识,成为一名好医生。
葛均波观察到,在德国,临床医学并非是大家熟悉的本科-硕士-博士制,而是类似于一个总学时为6年零3个月的大学学习课程,得到的毕业证书也并非一般学位证或毕业证,而是行医资格证。整个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被分为临床预备课程2年、临床课程3年、临床实习1年。临床实习阶段,要在各个科室轮转,出科室时,达到一定临床考核指标。
葛均波分析称,国内应把硕士、博士合并培养,因为单纯读医学硕士很难学到“真材实料”。一名医学生完成5年医学教育和3年规培,完全可以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5年阶段要学医学基础,3年阶段在每一个科室轮转学习各个系统的疾病,整个培养期间不硬性要求做科研。
规培该如何进行?
1994年,高磊从国内一所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当时他应聘到苏州的一家医院工作。“当时我注意到,苏州已经有比较好的住院医生培训计划,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从医学院毕业后,高磊入职苏州一家医院的心内科,当时先经历了3年的内科各科室轮转,涉及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细分科室。完成轮转后,才有机会成为专科医生。轮转期间,医院给每人发笔记本,接触的病历和临床操作次数都要记录清楚,每科轮转结束时,带教老师会在本子上签字。轮转具体安排由医院医教科负责,个人还是归属于心脏科,工资由心脏科发,还可以拿到心脏科的基本奖。每年卫生局会组织一次住院医生知识考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