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热门剧演员原声率 鞠婧祎、许凯垫底 有声剧让配音市场依旧火热 大量应用演员原声,是否会导致方兴未艾的配音市场转而陷入沉寂?
《花千骨》剧照。
但面对如此繁重的配音工作,一些戏约多的演员,能给一周时间已经是极限了。在此期间,片方还需不断和其团队商议档期。但更难的还是成本压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视剧导演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过去很多演员都认为录音并不是他们的“分内工作”,会将其视作“超期”,并将酬劳明确写在合同中。“很多演员‘超期’一天就是10万,还有一天100万的。我们请他们回来配音,两天就多了200万成本,这个真的很难负担。”
当然,业内也不乏优秀的演员将“声音”视作塑造、表达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振华透露,陈晓曾为古装剧《云襄传》配音了近一个月。这样的演员在他十余年的制片工作中很少见。梁振华回忆,一开始他们期望的配音时间是10天,但陈晓的反馈是,他全力配合,不限时间,配到满意为止。在配音过程中,陈晓细究每一场戏,每配一小段都会停下来重听,“他让我感觉到了一名演员是如何把自己的声音变成塑造角色重要的媒介。陈晓真的是在享受创作的过程。同这样的演员合作,很幸福。”
陈晓主演古装剧《云襄传》。
【原声是必然趋势】
A.现实主义创作要求声音的“生活感”
近年来,我们切实感受着原声台词的回归。
无论是古装剧《庆余年》《斛珠夫人》《梦华录》《苍兰诀》,还是现代剧《你是我的荣耀》《怪你过分美丽》《余生请多指教》《爱的二八定律》等,都采用了同期声或演员配音。电视剧似乎走出了季冠霖、边江等配音演员塑造的美好的声音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真实化。
在梁振华看来,原声台词的回归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潮息息相关。在影视高产时代,市场输出了太多偶像化、内容悬浮的作品。片方和观众似乎都不太在意声音和表演是否统一,颜值高便可;反而,边江、季冠霖这些老师的声音,大家会更有代入感。“就像流水线作业,戏拍完了,找配音演员在工业流程补足声音这一环,几天就配完了。虽然这些配音老师都非常厉害,知道人物性格就可以拿捏得很好,但他们不可能拿出几个月去沉浸式投入这个角色,难免少了一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些,只有演员本人才能完成。”
而当悬浮题材少了,影视创作也逐渐向典型化人物倾斜,其中也包括典型化的表演。例如,业内外都发现,一个演员的表演,就应当和他的声音是同步的。在电视剧《心想事成》中,梁振华百分之九十五都采用了现场同期声。作为一部讲述新北京故事的现实题材,剧中大部分台词都注重生活感,演员在片场也会根据当下最自然的语气、方式、语言习惯进行表达,“如果毛晓彤的角色找其他声音来配,观众必然会丧失很大一部分真实代入感。即便事后我们让主演自己重新配,味道都会‘掉’很多。所以我们在拍的时候就反复和录音部门强调,演员每一条的内心活动、声音、表演,全部是同步的,我们不太建议(有可能)回过头来再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