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赵辰雷娱乐网>奇闻异事 >   正文

10年间1220万人返乡当了新农人 有吸引力的职业

导读:  数十年都在与泥土打交道,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注意到,近几年农村年轻人多了起来,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各地也都相继出台...

  与传统农民单打独斗的模式相比,新农人更注重法人化经营,多数注册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组织。虽以农为业,但他们并不是延续传统做法,而是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和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更开阔的视野,学习能力强,善于将其他行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灵活运用到农业领域,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改革创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肖德荣的分析,虽然这个群体的原点在农村,但他们作为农村“新细胞”,生产生活活动的范围早已经突破了地域局限,成为联通城乡的纽带,是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农村经济生态重构

  在沈昌健看来,虽然农村年轻人开始增多,但真正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目前仍比较缺乏。

  以他所在的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来看,1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有300多户,最大的大户达10000多亩。

  “这些大户的平均文化只有初中,水稻、油菜种植专业化技术水平较低,种田基本上靠苦干、蛮干,效益不高,需要引进高素质的农业专家指导培训。”沈昌健感慨地说。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技术、有精力的青年人口不断流失,“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10年间1220万人返乡当了新农人 有吸引力的职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转移,留下的都是“6038部队”(指老人、妇女—记者注)。“21世纪谁来种田”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技术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新应用重构农村经济生态:当前,“靠人力”转向“靠算力”,“体力活”转向“技术活”……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早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的“老把式”。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将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作为强农兴农的根本,“新农人”培养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

  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难题,除了培养外,还要引进人才。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乡。

  有吸引力的职业

  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新农人的成长和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沈昌健建议,国家要制定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扶持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科研事业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如何为逐梦乡野的新农人提供支持?沈昌健认为,除了要给予他们以社会认可外,还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例如,要出台针对职业农民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新农人”生产力。其中,省级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县职业教育中心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昌健建议,要探索将职业技术学院与农民培训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返乡务农的打工人员、投资农业的城市企业高管、村(组)干部,以及农机、水利、植保、农业科研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促进职业院校走出一条服务“三农”且“接地气”的新路子。

  关于新农人的培育,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

  “既要培育包括合作社社长等农业经营管理者,也要培育种养能手,还要培育包括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人才。”他解释说。

  按照他的思路,通过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从而“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