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赵辰雷娱乐网>奇闻异事 >   正文

《漫长的季节》被吐槽“爹味”浓 好内容还能留下多少呢?

导读:这样下去作品会变成怎么样?   正常逻辑,要改变现状应该去支持女性作者、女性向的作品,甚至致力于一个更包容的市场与大众审美。

  大爷施暴的土壤,显然不是只有父权。

  就像《朗读者》说的——

  文学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观念,人物性格整个建立在人们之间未能公开的某些信息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或卑鄙,或高尚,以致人们决心守口如瓶。

  看一部作品,不要只看它拍了什么,还要看它没拍什么。

  有些画蛇添足,是尺度的必需;

  有些欲说还休,是导演给观众留的暗号。

  Sir就点到这了。

  03

  人性的视角

  Sir当然不认为自己的解读有多高明。

  但当一部剧中不起眼的闲笔,不起眼的人物,都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困惑和反复琢磨。

  这已经说明它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好剧。

  Sir今天说这么多,就是担心——

当惊鸿一瞥的《漫长的季节》让我们看见了国产剧久违的,对观众和手艺的尊重,并赢得了所有人的驻足。

《漫长的季节》被吐槽“爹味”浓 好内容还能留下多少呢?

  却又迅速被推上越发激进的风口浪尖。

  好内容还能留下多少呢?

  如果说,以往把人区分成“好”和“渣”,是一种无视人性复杂的粗暴。

  那么今天,对创作者自身根本无法选择的性别施以极端指控,则是一种直接删除了“人”的霸道。

  这样下去作品会变成怎么样?

  正常逻辑,要改变现状应该去支持女性作者、女性向的作品,甚至致力于一个更包容的市场与大众审美。

  可我们却屡次发现。

  那些真正关注女性的作品,如《妈妈!》《脐带》《爱很美味》大多票房惨淡。

  火起来的却是另一种“流量公式”。

  ——全程爽剧,全员恶人,以及批量生产的男/女复仇。

就像有些观点认为,《漫长》的沈墨是一个工具人:“不就是九十年代东北版《白夜行》吗?还以为会黑化,要么像雪穗,要么文东恩那样狠毒,结果居然是个跳河的恋爱脑?!”

《漫长的季节》被吐槽“爹味”浓 好内容还能留下多少呢?

  看看这些形容词:

  恋爱脑、黑化、白夜行……

  任何一个描述本质都是固化和刻板的标签,背后是粗暴的短视频式审美。

  当你这样去看待沈墨,当然也就提取不出——

  跟沈墨更贴合的人,不是《白夜行》或《黑暗荣耀》女主,而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

  沈墨对港商、殷红、大爷大娘的复仇,本质就像小四一样,用两败俱伤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世故、无情、虚伪的成年世界的最后一击。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