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赵辰雷娱乐网>奇闻异事 >   正文

医院“计划生育科”里的已婚女性 “计划生育”的责任也同样需要落在家庭上

导读:医院“计划生育科”里的已婚女性 “计划生育”的责任也同样需要落在家庭上  除此之外,就如同“家庭计划”所注重的“家庭”一样,“计划生育”的责任也同样需要落在家庭上,而非仅依靠女性的节育。

  陈素文低下头,继续看着诊疗单。她的患者并非这位头发花白的母亲,而是她未到场的女儿——一位年轻孕妇。这位准妈妈经历过两次胎停,两个月前终于怀上了孩子,却又因此焦虑,不敢单独去陈素文的诊室看病。只能让由母亲代替她挂号,向陈素文递检查结果。

  她告诉这位母亲,让女儿多补血,再来做检查,并叮嘱她向女儿传达,不要害怕,她会一直陪着她们,直到孩子出生。

  陈素文本就擅长治疗不孕不育症。2020年“三孩政策”出台,许多因为胎停而需要重复做人流手术的已婚妇女,开始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她的诊室中。

  这些女性大多已经过了35岁,最年长的有44岁,甚至有的女性已经育有一个孩子。她们几乎都属于高危产妇——除了年龄增长带来的亚健康问题和慢性疾病外,她们中几乎一半的人在初产时会选择剖腹产。剖腹产造成的瘢痕子宫,让这些女性重新怀孕的能力下降,怀孕位置风险度增加,让原本“简单”的日间手术变成了“高危流产”。

  但这并不能让她们放弃。陈素文的诊室里,到访过太多重复胎停流产的已婚女性。她记得,最多的一次,有一位病人经历了6次流产,仍然希望能“再试一次”。

  一次次的失败后,每位女性出现的症状都不近相同,但都会在诊疗结束时问陈素文:“我什么时候能开始再次备孕?”听到她的回答是至少3个月之后,就算隔着厚厚的N95口罩,这些女性们也无法掩饰脸上的失望。

  焦虑,在计划生育科的诊室里,是陈素文和已婚女性的共同“敌人”。

  除了重复流产和手术复杂度增加外,来问诊的女性年龄也开始两极分化——越来越年轻的未婚女性意外怀孕,排着队来找陈素文做人流手术:“二十年前,我接诊的最小人流患者是14岁,但这几年,我甚至接诊过11岁的。”

  而越来越“高龄”的、甚至患有慢性疾病的产妇反而开始备孕、胎停、寻求“保胎术”,中间的年龄“断层”越来越大。

  不仅在陈素文的科室,在北京另一家妇科医院的人流室里,20出头的年轻女孩们排着队,等着人流手术;而另一边的生殖中心里,50多岁的夫妇们,仍然在尝试做试管婴儿,努力乘上末班车,“再生一个”。

  在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程利南眼中,这与经济压力密不可分:“35~40岁的夫妻,家庭经济稳定了,这时候可能会再想生一个孩子。但多为独生子女的她们,上有四个老人,工作压力大,怎么会想多生孩子呢?”

即便越来越多的已婚妇女容易胎停,导致不得不人工流产,但很大一部分选择选择人工流产的已婚女性,仍然是因为“不想要孩子”。陈素文接诊过许多这样的女性,大多因为避孕失败或无效避孕而怀上了意料之外的孩子。

医院“计划生育科”里的已婚女性 “计划生育”的责任也同样需要落在家庭上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