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河南商丘市民差点失去了公交车 “公交之困”该如何破局? 事实上,近几年,全国多地发生了公交公司停运或停运部分线路的情况,公告也几乎是一个模板,“亏损严重”、“资金断裂”……一名交通运输的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公交运营的困境是一个长期现象,早有六七年了。
2月12日,黑龙江漠河公交公司也发出公告,称决定2月15日暂停运行,“现在车辆贷款还不上,员工工资发放不了,充电桩电费以及员工养老保险交不上,我公司已无力承担老百姓出行公益性民生问题。”
面对经营困境,一些地方选择及时“止损”,停运部分线路。今年以来,安徽阜阳、广东番禺等多地等停运了部分公交线路。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拥有城市公共汽电车70.9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0.7%,其中纯电动车41.95万辆、增长10.8%,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75770条,比上年末增加5127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59.38万公里、增加11.17万公里。
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489.16亿人,比2019年减少了200亿人次。
政府和公交公司的关系有待厘清
作为企业,公交集团自负盈亏。但城乡公交的定位是公益项目,依赖政策补贴,不能完全市场化运营。
仅从基本逻辑来说,公交的营收取决于边际效益,乘客多了,才有可能挣钱。在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看来,危机早在六七年前就已出现,“随着城镇化、机动化的发展,老百姓自己就有私家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有些城市里就连共享电单车都对公交和出租有所冲击。”
“交通方式的选择权归于个人,政府不能强制大家必须坐公交,因此公交的量上不去,连票价这部分的收入都不能保证,基本盘不稳定。”顾大松表示。
客运量少了,一些地方寄希望于提高票价,但往往难以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