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抱养25年后养父母起诉养子补偿 武俊伟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如今,武俊伟在邯郸一家饭馆做接待,一个月工资2400块。他想过,上北京送快递、送外卖,挣得多些,但因为担心上黑名单会有限制,他没有尝试过。
最终,武冬青失望了,再见到儿子,已是在法院调解室门口。武福枝看到儿子还穿着以前她买的衣服,心想:儿子当初要是不走,肯定不让他穿这么旧。但武俊伟头也不回地走过他们身旁,她心凉了。“你扭头叫一声爸妈完事了,但是你一眼不看,瞪着脸直接往屋里整。”提到这事,她抹了下眼角。
再次见面,已是一审开庭的时候。武冬青说,从调解,再到一审开庭,儿子一个字没跟他们说过。
武俊伟则对记者表示,在邱县,他有接过父母电话,父母问他在饭馆挣多少钱。“也没什么好谈的,都离不开钱。”至于见面,调解、庭审的细节,他说很模糊了,“生活压力太大,哪有精力想这些?”
抱养
1996年5月,武冬青、武福枝夫妇为了抱养武俊伟,负债了一万块。
武福枝回忆,介绍抱养的朋友是通过电话联系她的,当时村里仅村委会有一部座机,而她哥是村干部,怕受牵连,不让她接电话,她边哭边赖着;抱养的四千块,她挨个上亲戚家借,说盖房用。出发去太原前,夫妇俩怕路上被人抢劫,叫了两个村民陪同,四人全程车票、食宿花了一千多。
她抱着儿子回到家时,镇上的计生小组正开展妇女普查,她刚好错过,当天村妇女主任和善应镇计生小组直接上门登记,按计外生育三胎政策罚款6000块。武福枝知道罚款迟早要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钱,她只能硬着脸皮再上亲戚家借。武冬青怨她,咋不等有钱再抱养?她反问:“这是商场?咱把钱攒够了,咱随时都可以去买?”
夫妇俩都是三仓村农民家庭出身,手头拮据。武福枝有两个兄弟,6岁时,母亲因意外摔伤去世,她由姥姥带大,小学辍学后,她基本在家帮父亲务农;武冬青则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家排行最小的他,一路读到高中,想学医,但家里没钱供,他转而跟哥哥做起木工。之后上工地,因为能看得懂图纸做上了带班。
两人婚后生了一对女儿。武福枝说,过去在村里,没个儿子都抬不起头,“吵架都说你没儿子”。她觉得自己有俩闺女,做好饭,一个给她端饭,一个给她拿馒头,哪比别人一个儿子差?但最终,她还是想有个儿子给她养老送终。
武福枝的大哥未生育儿子,也曾从外地过继了一个21岁的男孩,为了好给他找对象,对外还把他年纪说小了3岁。三仓村一位村民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抱养在村里“并非个例”,周边村子也有,“不想断后,观念还是比较传统”。
儿子抱过来后,武福枝悉心照料。武俊伟最初细胳膊细腿,不爱吃饭,她上镇医院查,医生说是缺锌,一小瓶药四十来块,她咬咬牙买下。药喝完了,她不放心,又上村卫生院买了好几盒葡萄糖酸锌。武福枝说,她不想委屈孩子,否则怕被村民说闲话:既然抱养了,又不好好对孩子。
对待儿子和女儿,武福枝的态度有明显区别。有次她给儿子买了一块钱的油条,瞅着闺女嘴皮有点油光,以为被她吃了,在院子里数落她,吵得这事在村里一下传开。记者走访三仓村发现,多名村民对此事至今印象深刻。
“我的钱,我敢说没给闺女一分。”武福枝不避讳她的偏心:闺女想吃一毛钱一包的瓜子,她不给;但儿子小学时想要台电脑,她当天就上镇上买了,花了3000块。她没少叮嘱儿子,宠他、惯他,钱也都花在他身上,以后可得养她老,儿子听了也会点头答应。
武福枝给武俊伟买的电脑。在武福枝的记忆里,儿子自小懂事,她在山上干活时,他在家帮忙看看锅,下个米。她干活累了回到家,他过去给她捏肩、倒水。每次武冬青外出打工,他都会去送。“这孩子都是尽量听话。”武冬青说。武福枝回忆,儿子小学一到五年级,都有奖状贴墙上,邻居来了,性格内向的他不好意思直接让人看奖状,指着墙说,上边有个小窟窿。
但提起一些成长过往,武俊伟和父母的记忆有了分岔。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