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天入地的太空种子这样炼成 我国航天育种已取得哪些成果? 去年的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舱返回的还有水稻和拟南芥种子。此次空间科学实验,是国际上首次开展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本项目共在轨开展实验120天,完成了拟南芥
航天育种实验如何开展?
航天育种看似只是航天员在实验舱里培育植物的一个过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那么,航天育种实验到底是如何开展的呢?种子上天之前和进入太空之后科研人员都要做哪些研究和准备工作呢?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有这样一个仪器,专门用来模拟植物在微重力情况下的生长。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这就是一个回转器,它的作用就是模拟空间微重力效应,因为空间的实验机会毕竟是非常珍贵的,在天上做一次实验要等很长时间,所以在地面我们就制造出来这样一个仪器来模拟失去了方向以后对植物的影响。但是地面毕竟重力还是存在的,只能模拟空间的部分效应,所以最终要了解空间环境对植物的影响,还必须要上到太空去。
问天舱作为专门的实验舱,装备了专门的存储区,包含4℃、-20℃、-80℃等多个温区,这也是生命科学实验比较常用的三个温区,可以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周期的实验存储要求。除此以外,问天实验舱搭载了实验柜,所采集的数据不仅量大,还需要实时传输。因此,航天科研人员用光纤在舱内打造了一个带宽更大、速率更快的局域网,再通过中继卫星传到地面,便于科研人员开展研究。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 郭丽丽:其实我们有很多地面系统,我们叫有效载荷运行管理系统,科学家利用这套系统可以去监视。因为我们会对天上的数据进行接收,接收完之后会处理,呈现给科学家,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些数值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去判断载荷的健康状态和科学实验的进展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的控制指令,时时干预科学实验的进展情况,包括调参数、调模式。
航天育种就是“太空种菜”吗?
神舟飞船成了“太空带货小能手”,一批批的作物种子接二连三地被送上太空。有人把航天育种理解为“太空种菜”,确实有种菜,但可不仅仅是种菜这么简单。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作物种子上过太空。
下一篇:最后一页